close

誰怕「菜」英文!


6 月底,台北國際食品機械大展上,安口食品機械董事長歐陽禹,正用流利英文介紹自家產品。從事食品機械進出口貿易已有30年,安口食品的客戶遍及五大洲、八十餘國,在歐洲地區的點心製作機械市場市占率超過七成,一年賺進10個資本額。


一個園藝系畢業生如何建立跨國機械事業版圖?答案就在「英文力」。歐陽禹的貿易版圖,是由一個個英文單字拼湊而來的。


關鍵的事業敲門磚

大學畢業後,歐陽禹進入全然陌生的貿易業,當時受限於語言能力,必須透過翻譯溝通,常有語意無法全然表達的遺憾,語言不佳的挫折感如影隨行。「無法親自向客戶說明,說服力就少了一截。」他深知只有把握英文力,才能和全球做生意。


於是,他開始逼自己學英文,重新打底。每天,他的口袋中隨時都放著5到10個單字,並且開始訂《空中英語教室》,每天花半個小時跟著練習發音與聽力,不斷重複直到英文能脫口而出。6個月後,他已能流利地向客戶介紹產品,回答客戶提問,並且自己說服客戶下訂單,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讓他更積極學習,成功開創事業版圖。


英文是「一定要」的能力

過去,「英文好」能為職場競爭力加分,現在觀念已經改變了。「英文沒有好不好,因為那是職場上最基本的能力。」食益補集團總裁馮南陽說。對企業主而言,英文能力的高低已經不具加分作用,而是履歷上的必備選項。


104人力銀行「2008上班族英語競爭力大調查」顯示,近10年來,企業對人才英文能力門檻的需求增加16%,有50%的企業,會在招募時提出英文能力的門檻,其中,四成電子業要求英文能力中等甚至精通。在眾多徵才職缺中,以工程研發人員對英文能力需求最高,52.1%的職缺要求中等以上英文能力,其次為品保及品管人員,約占42.8%;採購、倉管類約37.8%。


「英文力是迎向全球競爭所需的基本能力,少了的話價值就低了些。」華爾街美語總經理林芳宜說。無論個人或企業,英文能力都是躋身全球化市場的門檻,自2006年開始,華爾街美語依照客戶的產業需求,量身訂做內部訓練課程,業務開辦至今,業績成長1.25倍,國內一級大廠緯創資通、服務消費頂尖客群的台灣蒙地拿(法拉利汽車與瑪莎拉蒂汽車台灣總代理)、LVMH台灣分公司等,都是華爾街美語的主要客戶。


英文力兩大目標:溝通與社交

林芳宜分析,企業目前不單要求英文流利,更重視英文溝通能力。所謂溝通力,是指能理解並清楚掌握對方表達的重點,對職場工作者而言,包括以英語邏輯思考,用英語流暢地表達想法,以及英語社交能力等,都是當前英文力應當發展的重心。


每年為台灣拜耳訓練業務員話術,教導產品介紹技巧的拜耳先靈西藥部訓練暨業務效益經理陳致寧,就是極為成功的例子;很難想像,大學剛畢業時,他還是個木訥寡言,上台會緊張到發抖的理工科畢業生。


陳致寧自交大資工系畢業後,經過職場短暫歷練便考進台灣嬌生醫療器材用品事業單位,擔任外科手術縫線業務(AE)。外科手術縫線運用在人體上,因此與醫生交談時,必須熟悉人體各器官的英文名稱,陳致寧以擅長的電腦資訊處理技術為本,自創「系統學習法」。他畫出一張人體圖,將所有的人體名稱從頭蓋骨到腳指骨,由內到外的內臟名,逐一標示背誦,熟記所有相關的產業英文單字。


他的認真主管看在眼裡,3個月後,資歷最淺的他被派到曼谷,和全亞洲的新人一同受訓。27歲的陳致寧,第一次察覺英文的重要性。身為交大高材生,英文基礎不是問題,但是,向來不善表達想法的他,卻極少用英語自我表達。他告訴自己不能退縮,開始學習和不同國家的人交談,每天與20至30人交換名片,自我介紹從分享旅遊與日常生活經驗開始,慢慢累積對話的資訊。


英文簡報、商務Email 最具挑戰性

回國後,他馬上面臨兩個挑戰:如何進行英文簡報與商務電子郵件往返。「英文表達重視言簡意賅,和中文習慣論理不同。」陳致寧分析。剛進入拜耳時,他的主管曾經對他說:「Milton,你的英文很好,但還不夠好。」這對在外商工作已6年的陳致寧是一大打擊。


原來,拜耳要求更精細的語文表達能力,能用3到5行解釋的事情,不用長篇大論。陳致寧說,最好的郵件,是在一個視窗範圍中將所有事情說完。於是,他開始分析與主管間往返的郵件,將相似的文句,用語都記下,分析他的語句邏輯,在下次寫信時運用在其中。


會講不夠 還要會表演

一次,到馬來西亞開會時進行的英文簡報,是陳致寧職場生涯中的慘痛回憶。短短15分鐘的簡報,他對著鏡子練習了30個小時。陳致寧相信,扎實的資料與數據,能吸引聽者。回台灣後,他卻整整被罵了兩週。


「台灣人上台,最缺乏的就是吸睛功力。」他說。和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職場工作者相較,台灣人在英文表達時過於重視邏輯與資料數據,卻忽略了,上台簡報其實就是一種表演,說故事的能力、手勢、眼神與聲調,都是和全球工作者競爭時不可或缺的英文溝通能力。


有了這次經驗,他選擇用更輕鬆的方式看待英文簡報。每次進行簡報前,他會先將自己要說的重點羅列清楚,每個要點不花5行以上解釋,適時在簡報中加入幽默元素,將想要說的東西內化後,再用自己的邏輯表達出來。現在,他已經成為說故事高手,每年為上百名台灣拜耳先寧集團業務員上課,成為講師級人物。


好的英文簡報與寫作,只是職場英文力的必備技巧。要往高階經理人晉升,則不能忽視英文社交這一塊。「涉外能力,是高階經理人最應該要培養的能力。」馮南陽說,所謂的涉外能力包括接待外賓時的能力、社交場合的辭令與談判交涉的能力。


保德信人壽財務長特別助理施敏智,就有這樣深刻的體認。進入職場前幾年,流利的英文能力,不斷地為她墊高職場高度,但是,到了高階經理人的階段,重視的不是英文使用的優劣,而是能不能以此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


英文好一點,機會多一點

在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期間,她因為流利的英文表達能力,在新人階段便外派至英國受訓。之後,她又憑優異的應對能力,被選為資誠保險部門在台的溝通窗口,因而有機會接待亞洲區保險業主席,跟著四處拜訪客戶;她透過這段時間累積中高階經理人的觀察,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與經驗。


施敏智分析,全球化的時代,職場工作者面臨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者。「跨國會議桌上,英文好壞決定你的存在。」她說。在面對同是非英語系的亞裔國家如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同階層經理人時,她常有英文能力不足的焦慮。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當地人即使發音帶有口音,但是已經非常以習慣英文表達、思考、說服對方。


跨國企業中高階經理人的必備能力之一,就是與不同語言、文化的經理人溝通。因此,能否在會議中流暢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別人對談,常是影響晉升的關鍵。這向來是台灣經理人最缺乏的能力,「許多高階管理職,就因為英文能力的優劣,而落在香港和新加坡人身上。」施敏智遺憾地說。


充分準備 臨場不失常

於是,召開全球會議前,有幾項行動方案,是施敏智一定要作的工夫。第一,是充分掌握會議的內容,預先讀過所有與會者提供的簡報資料,預先準備可能會用到的商業用語(business language);第二,在會議中,努力掌握關鍵字,並以英文筆記,訓練自己的英文即時思考,並將不懂的東西記下來,詢問資深同事;第三,準備社交場合可能談論的議題與用句,這點最常為經理人忽略。


施敏智認為,在社交的場所中,應該選擇對方可以參與討論的話題,「飲食文化與時事議題」最容易展開對談。她每天閱讀一至兩篇國內時事的英文報導,累積自己開拓議題的能力,許多國外的高階經理人對國際情勢都有精闢觀察,因此這部分知識也必須掌握。此外,她平日也會觀賞「探索頻道」與「國家地理頻道」等英文紀錄影片,累積自己對不同地區歷史文化的了解,找到與對談者切身相關的議題切入,引發對方的興趣。「準備一兩個英文笑話也很需要。」她說,適時的幽默能化解初識的尷尬,拉近彼此的距離。


「溝通力,重視的是相互理解。」林芳宜說。台灣職場工作者對於開口說這件事情太過懼怕,因此一開始溝通力就打了折。即使遇到生疏的字眼,不妨試著用肢體表達,只要對方能聽懂你想表達的,就是成功溝通。林芳宜建議,25歲前先累積基本實力,進入職場時,就是你磨亮發光的好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apanth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