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漁業新契機 澎湖石滬轉型休閒娛樂

【中央社╱澎湖縣30日電】 2009.01.30 06:30 pm


澎湖石滬是1種潮間帶的陷阱漁法,過去1、200年來是澎湖漁村重要的經濟來源,近年來逐漸沒落,但也從漁業用途慢慢轉型成觀光休閒用途,為式微的石滬文化找到新生命。

澎湖海洋生態研究者洪國雄指出,澎湖過去石滬漁業甚為發達,無論就滬口總數或產業規模來說,都是全台獨一無二,在全盛風光的年代裡,養活了無數澎湖子民。

石滬的構造為以石頭堆疊成兩側各1伸腳和中央1個滬房的形狀,利用潮差的陷阱捕魚。漲潮時魚群游進滬內,退潮時卻游不出去,漁民再持網具捕捉。

過去石滬在澎湖傳統漁村生活中扮演了無比重要的角色,在漁源充足、魚價升揚的年代,擁有石滬等於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洪國雄指出,當時漁村的俗諺說,男人沒有石滬股權就娶不到老婆。

澎湖石滬漁法曾經盛極一時,但隨著機械動力漁船大量出現,石滬逐漸式微,時至今日有的石牆傾倒,有的則散落成堆,石滬的所有權人也紛紛改行他就。

近幾年澎湖縣政府大力推廣休閒漁業,希望將沒落的傳統漁村文化轉型成觀光休閒,提供機會供觀光客實地參與漁民的活動,從而深入探索澎湖的漁村文化,石滬因而又有了新的生命。

每年夏天旅遊旺季時,在澎湖各個海灘潮間帶都可看到導遊們帶著一群群的觀光客在石滬上「巡滬」。他們聽取導遊介紹石滬的歷史、構造、漁法以及跟石滬相關的故事,然後進入滬房內實際撈捕,親身體驗石滬漁法。

石滬從傳統漁業器具轉變成休閒娛樂的場所,為漁村文化找到新的契機,不失為1種很好的策略,但在實際推動的過程中卻也遭遇了不少困難。

澎湖文史工作者林文鎮指出,1座石滬當初造好之後股權所有人可能只有10人左右,但傳了幾代下來,擁有股權的繼承者可能總數上百,甚至接近200人。很多石滬因為難以取得全部所有權人的同意,也就無法順利轉型成觀光休閒用途。

石滬不只可供遊客進入事休閒娛樂,從空中觀看造型相當優美,各具形態,有的宛如1條項鍊。但是一定要從空中觀看,從地面的高度是無從欣賞石滬之美的。

林文鎮說,觀賞石滬的造型之美最大難題是空中載具。可能的載具有滑翔翼、熱氣球、小飛機,但都有其困難之處,這是公部門和旅遊業者今後必須共同面對和努力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apanth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