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家觀點/做品牌搞代工 快找戰略位置



【經濟日報╱劉軍廷】 2014.04.21 04:00 am


商品化的速度在近25年有了極大的轉變。1990年我拿到博士學位後,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那個年代很多基礎技術與材料科學都還不成熟,一個技術走向商品化需要很長的時間,有時長達數十年,對於做商品化研究的人是非常美好的時光,因為研究員可以把基礎科學做得非常深入。

不過,2000年開始,隨著基礎技術與材料科學的發展漸趨成熟,歐、美的科技加上台灣的製造整合能力,使得技術商品化時程愈拉愈短,產業開始要求快速的商品化能力,最近五年更不用說,除了智慧型手持裝置的日新月異,包括太陽能、LED等產業對商品化的要求,更是快的令人難以想像。

在極度競爭的產業環境下,台灣應該思考:我們的實力在那裡,應該站在全球科技產業的什麼位置,才能保有台灣的價值。

這幾年,很多人都說台灣電子業者應該做品牌,但事實並非絕對如此。各個產業的狀況分歧,部分產業的企業應該投入品牌經營,但是更多產業的企業,應該善用一直以來的製造整合優勢,強化商品化研發能力,找到正確的戰略位置,增加台灣在全球價值鏈裡不可取代的角色,贏得市場利基。

以平面顯示器產業為例,台灣廠商要思考的是,過去十幾年來全球顯示器發展歷程的每一個階段,主流商品以及技術發展重點都不一樣,從亮度和對比、色彩、觸控技術,到現今強調人機界面,所以在進行商品化研發時,也會有不同的技術要求與創新重點。廠商必須依據每個階段的產業環境、技術背景、市場競爭態勢等,找到正確的位置與布局重點,搶占市場先機。

例如,2004年全球液晶電視開始興起,當時全球懂得顯示器色彩科學的人極少,但台灣積極邀請美、日專家來教學,並且投入資源發展出最好的色彩顯示器科技,最後連百年電視大廠飛利浦都來向台灣討教。

當前最關鍵的是,不管主流商品與技術如何轉變,台灣在投入發展商品化研發的過程,唯一不變的就是如何在商品化過程中,與品牌廠商維持良好的策略合作夥伴關係,創造合作夥伴的最大利益,唯有能為品牌客戶創造最大的商業價值,台灣供應鏈廠商也才能為自己創造被看見的價值。

目前整個電子產業的技術與成本差異化都已走到極限,台灣要在競爭差異化愈來愈小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就是要捕捉住任何可以與合作夥伴創造互惠、互利的契機,以最快速度發展出最令市場耀眼的商品或製程解決方案,則是關鍵手段之一,唯有發展快速商品化能力,才能讓台灣在全球電子產業,持續保有競爭力。

例如,工研院與康寧先前合作開發的「100微米超薄可撓玻璃連續捲軸式(Roll to Roll,R2R)製程技術」,以100微米超薄可撓玻璃為基板,開發出的完整R2R製程及超薄玻璃觸控模組製程,不僅為康寧帶來商業效益,也讓世界看到台灣在技術與製程整合上的優勢。

光電產業的競爭已走到非常激烈的階段,台灣產官學研都應要知道,現在已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而是打群體戰的時代,因此技術的創新研發只是一種手段,強化技術能力之外,產業更要透徹掌握全球市場的競爭變化態勢、品牌客戶在市場的你消我長,以及思考如何與品牌夥伴攜手,創造其最高商業價值,如此台灣電子產業供應鏈才能夠繼續往上提升,保有自己在全球市場的價值。

(作者是工研院電光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gapanthus 的頭像
    agapanthus

    印心耕讀

    agapanth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