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產業變革-積層製造 列印百億美元產值

2014-05-07 01:02 工商時報 熊治民


 3D列印是一種積層製造技術應用,普遍應用在協助新產品開發的快速原型製造。目前全球與積層製造應用相關設備(如3D列印機)、材料市場規模雖僅20億美元,但是透過這種新製造技術完成的零組件與產品,價值可能達到數百億美元。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個人使用積層製造零組件與產品,市場規模將大幅成長。

 積層製造的優點,包括更高的材料使用率,不需要模具,可以製造結構複雜的物件、增加產品設計彈性,更容易完成全自動化製造。從功能與應用方式來看,積層製造技術應用主要有4種類型:

 類型1 產品開發

 因為不需花時間先製作模具,使用積層製造可以在較短時間製作出零組件,並用來協助開發新產品。

 例如,福特汽車在開發新款跑車時,為每位設計工程師配置低成本的3D列印機,協助加快驗證零組件設計結果。過去工程師在電腦上完成汽車引擎零組件設計,需要花費數個月時間與約50萬美元才能製造出實體原型;現在用積層製造,只要花費4天與3千美元就能完成一個可用來驗證零組件尺寸設計是否完善的原型。

 類型2 直接製造

 使用PBF、DED設備能直接製造出具有實際功能與強度的金屬零組件。美國GE公司、歐洲航太防衛公司(EADS FR-EAD),已完成這種新的航太零組件生產技術研發工作。

 GE預期從2016年開始,將使用積層製造生產波音與空中巴士集團飛機發動機中的燃料噴嘴。與使用傳統方式製造的零件相比,新噴嘴製造成本更低,重量減少75%,使用壽命增加5倍。

 此外,在製造塑膠射出用模具時,受傳統加工技術限制,內部結構設計不能太複雜。但改用積層製造後,可以設計具有複雜結構的模具,進一步改善塑膠射出製程效果。

 在VP、ME型3D列印機售價快速下降後,手機外殼、燈罩、公仔等注重獨特設計與個人化,同時對材料強度要求較低的零組件與產品,也很適合以3D列印機直接製造。

 類型3 備品供應

 像專用製造機械、大型工程機器、精密儀器與國防武器系統等,使用期限長、價格高昂的設備,製造商與用戶必須針對部分關鍵零組件準備充分的備品,滿足長期設備維護需求。

 因為無法百分之百確定甚麼時候需要、需要多少備品,如果事先生產過多備品可能造成資金與資源浪費;如果等確實需要備品時再來生產,又可能會在製造與運輸方面花費不少時間。未來採用積層製造技術準備備品,就不會有這類問題。

 例如,亞洲的用戶向歐洲的設備製造廠提出備品供應需求後,製造廠可以將備品設計數位檔案傳給位於亞洲的備品補給中心,以積層製造設備完成所需的備品,再轉交給客戶。如果設備廠沒有在各地設置備品補給中心,也可以直接將備品設計數位檔案傳給用戶,由用戶透過自己的積層製造設備,或是委託附近的積層製造代工服務廠商來完成備品。

 美國國防部在一項針對F-18戰機備用零件供應的評估中發現,未來如果積層製造設備成本持續降低,那麼在全國多處設置區域備品補給中心的做法,在成本與供應時間上都會比設置單一中央式備品補給中心更有利。

 類型4 高價值零組件修復

 航空、船舶、工程機械等高價值設備使用年限長達20至30年以上,這類設備部分機械零組件在經過長期運作後會產生腐蝕、磨損、龜裂等狀況,或是在服役期間遭遇非預期的零組件損壞,需要花費長時間修復,甚至須更新部分或整組零件。然而現在可以使用積層製造對局部受損的高價值零組件進行修復。

 例如,美國F-15戰機的機翼翼樑在長期服役後出現損傷,用傳統方式修復需花費3個月,使用積層製造技術修復只需一星期。

 德國西門子公司也已採用積層製造技術修復燃氣渦輪機的燃燒室,花費時間從原來的44周縮短到4周。此外,像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葉片、軍艦螺旋槳軸系等高價值零件,都可使用積層製造技術進行修復。

 積層製造相關技術、設備與材料仍在持續發展,在製造速度、物件尺寸、精確度、材料多元化等仍有改善空間,更重要是讓設備與材料價格能再降低。目前相關應用在協助產品開發的快速原型製造方面已成熟,元件與產品直接製造應用則進入成長階段。

 高價值零組件修復已可行,大幅縮短修復時間。備品供應在理論上可行,現階段受限於積層製造設備成本高、機台使用不普遍,仍需視後續技術與產品發展狀況而定。這些不同類型的積層製造應用都會改變未來製造供應鏈的風貌。

 當積層製造應用規模逐漸擴大後,將可能對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產生的影響:

 ◆加速產品創新,縮短產品開發時 間與降低成本。

 ◆企業更易發展「大量客製化」與 「訂購後製造」商業模式。

 ◆製造業模式由過去中央式大規模 製造轉為區域式、分散式。

 ◆產品、零組件等長途運輸需求減

 少。

 ◆運輸與倉儲需求由產品、零組件 轉向原材料。

 ◆用戶在掌握積層製造設備後也可 能成為製造者。

 這些影響最終都會改變目前供應鏈中原料供應、零組件與產品製造、物流、行銷、售後服務等參與者的互動模式與地位。因此各參與者須重新檢視獲利來源與機會,並找出新的商業模式。

 (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apanth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