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技人文觀》善用藍海策略 正是時候
【經濟日報╱粟四維】 2008.12.24 02:27 am
太陽劇團的表演讓人嘖嘖稱奇。出身於馬戲團的太陽劇團,將原本只是比雜耍稍微精緻一點的娛樂,轉化成藝術。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它開拓另一個市場,競爭對手不再是傳統馬戲團,甚至沒有任何競爭者。也因此,即使爆發消費信心危機,太陽劇團演出依舊賣座,這就是《藍海策略》一書,以太陽劇團做為藍海策略最佳詮釋的原因。如今面對金融風暴,重讀這本書意義不凡 。
伴隨這次信貸危機而來的一個現象是生產過剩。其實,生產過剩已是21世紀的老問題。但過去,美國的高消費力,甚至是世界的最終消費,讓大家信心滿滿地以為,只要生產,就不怕沒有買主。至少美國三大汽車廠執行長承認,犯下這樣的錯誤。
然而,信貸危機爆發,消費力驟降,生產過剩災難就一發不可收拾。可以說,生產過剩的市場是個偽裝的藍海,表面上諸景皆榮,一旦經濟結構轉變,就成了死海。
這也是我們必須重視藍海策略的原因。因為藍海策略的假設就是生產過剩、競爭血腥,聰明的管理者要開闢無人競爭的藍海。
在經濟高成長時代,些許的差異化,就可以讓許多企業成為藍海策略的成功典範。然而真正成功的藍海策略,恐怕必須通過經濟風暴的考驗,沒有生產過剩的問題。萬一真有過剩問題,就另闢藍海。所以,太陽劇團的演出似乎未受消費緊縮的影響。
面對危機,企業通常想辦法降低成本。但降低成本是一種邊際努力,在承平時代,這種邊際效果也許可以讓企業生存下去,但金融海嘯的威力,讓它顯得微不足道。
面對危機,企業可另闢市場,這也是21世紀國際性企業努力的方向,然而,金融海嘯讓市場需求也頓失光環。
此刻,有兩個議題值得深思。首先,金融海嘯似乎註示我們處在不連續時代,過去的商業思維和模式,甚至教育等,都面臨存廢的挑戰。
其次,當前的危機是極為嚴重的金融危機,還是根本性的結構改變?只是量變,還是徹底的質變?
過去「新經濟」時代的高速成長,靠的是美國生產力提升以及高消費。而今,這些都成了歷史。過去美國是全球經濟的龍頭,而今美元地位岌岌可危,中國的崛起似乎更為明顯;美元本位經濟體系似乎受到嚴峻挑戰。
這些都讓這兩個思考方向有了的肯定答案。加上即使經濟衰退,部分有特色、傾向藍海策略的商品,如體驗經濟等,依舊不乏買氣。
此時,企業自應思考,如何善用藍海策略,在萎縮的紅海之外,另闢藍海。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中心主任,e-mail:shu@mgt.ncu.edu.tw)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