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 2009.02.23 03:55 am
過去幾個月,新聞事業的危機升到頂點。但是,危機也出現引人注目的奇特現象。報紙的讀者比任何時期都多,報紙、新聞雜誌和傳統新聞媒體受歡迎程度也遠超過過去,在年輕人之間尤其如此。
問題在於很少讀者願意付費,新聞機構樂於無償提供新聞。市調公司Pew研究中心發現,去年是新聞事業的轉捩點:上網免費看新聞的人數超過付費購買雜誌和報紙的讀者。
這種商業模式沒有道理。或許在網路廣告興盛時期,新聞機構可以把免費提供內容、依靠廣告生存。但去年第四季網路廣告下降,免費供應只是把新聞媒體帶向懸崖峭壁邊緣。
偏重廣告 忽略讀者聯繫
報紙雜誌一向依賴零售、訂費和廣告收入三個營收來源,新的商業模式只依靠廣告收入。即使廣告收入非常強勁,但只靠一隻腳支撐的模式也站不穩,一旦廣告環境惡化,獨腳凳不可能站得住。
時代雜誌共同創辦人魯斯對新聞機構只靠廣告營收維生的模式嗤之以鼻,相信優秀新聞媒體要對讀者負責,不是對廣告主負責。純靠廣告收入將導致媒體墮落,和讀者的聯繫也會淡化,形成自我毀滅之路。
英國名作家約翰生說過,一個人得知兩周後會被處死後,注意力集中情形會十分驚人。新聞事業「最後兩周」已經到來,我認為,大家會記得2009年是新聞事業體認到再裁員也無法阻止劊子手逼近的一年。
已有新聞機構展開自救,方式還是加強網路廣告營收。這樣仍完全對廣告主負責。因此今年一個古老而大膽的模式可能開始勃興,為新聞媒體提供另一種選擇,也就是藉著提供服務和新聞內容向讀者收費。
對內容或服務收費是古老的創意,甚至1990年代的網站也曾利用過,網路公司按分鐘向上網用戶收費,為吸引用戶,優秀內容變的極具價值,AOL和CompuServe每年會競購時代雜誌的網路內容,一年最多付高達100萬美元費用。
1994年,時代雜誌和《連線》雜誌在同一周內推出網站,使用網際網路的HTML語言,把雜誌內容發布到網路上,創造大量廣告營收,其後其他新聞機構紛紛跟進,結果卻是放棄了依據內容收費的模式。
超文本是歷史的一大反諷。超文本是在文本上放置超連結,讓用戶點擊並跳到其他相關頁面或網站。這概念剛推出時,原是方便為內容支付小額費用,促進小額付費行為自然成長。然而,網路卻將此概念發展成為免費資訊的重要特徵。
1990年代後期出現網路廣告熱潮,慫恿報紙雜誌將所有內容、大量部落格等免費發到網路上,但最大量的廣告營收卻流入搜尋引擎、入口網站等不生產內容的網路公司手中;網路服務供應商(ISP)也從收取上網費用這造成中獲益。
按件付費 夠簡單就可行
結果很奇怪,大家願意為發簡訊付出小額費用,在技術和心理上,卻不願為雜誌、報紙或新聞廣播付費。
目前只有華爾街日報等少數報紙,要求用戶付費才能閱讀網路版內容。但我認為訂費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該是唯一的收費方法。一般人很不願意再花錢訂閱,或根據付費系統要求,進行繁瑣的註冊和訂閱。
吸引網路營收的關鍵是採用類似iTunes一樣方便的小額支付方式,我們需要虛擬貨幣或類似E-ZPass一樣的電子錢包,E-ZPass是界面極其簡單的單鍵支付系統,可以讓用戶以1美分、5美分或10美分購買報紙、雜誌、文章等內容。
兩位數位改革家已證明,只要夠簡單,按件付費完全可行。蘋果公司執行長喬布斯改變了音樂產業免費化的模式,以每首歌曲收取99美分的做法獲得大量用戶;亞馬遜公司執行長貝佐斯以電子書Kindle證明只要購買流程簡單,用戶願意為電子書、雜誌和報紙付費。
在小額支付系統中,報紙可能需要決定不同的收費方式,例如,一篇文章收5美分、全天內容10美分或每月2美元等。此舉雖然影響部分用戶,但只要夠便宜、夠簡單,大多數用戶會樂意付費。
小額支付系統可以用在所有形式的媒體,這樣不但為傳統媒體提供生命線,也將滋養公民記者和部落格作者。
很多產品和服務都不是免費供應,大家都可以想通如果免費供應,不會有人願意生產。同樣的,認為所有內容都應該免費的人也該考慮一下,如果一切免費,誰願意在巴格達開設分社、或願意以自由撰稿人身分飛到盧安達報導新聞?
(取材自美國時代雜誌)
- Feb 24 Tue 2009 10:23
[新聞] 免費新聞 把媒體推下懸崖
close
免費新聞 把媒體推下懸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