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孩子遠離異位性皮膚炎

文/賴清旭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過敏性疾病中,最令人困擾與難受的疾病之一,台灣1 2 歲以下孩童的罹患率約為5%-10%,多在一歲前就發病,且經常反覆發病而不易治療。常讓小患童癢到全身抓個不停,抓到皮破血流而引起進一步的黴菌、細菌感染。

異位性皮膚炎屬於遺傳性疾病,因此難以用藥物治療來根治,但是卻可以透過食補或中藥來預防發病。

中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機為脾虛胃熱,主要來自先天的胎毒遺熱,也就是媽媽在懷孕期間飲食不當,多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引起,或後天脾胃失調,造成機體免疫力失衡,加上外邪侵擾,誘發而致病。綜觀這些病因,有過敏體質的媽媽若能從懷孕前,就開始用心調理,節制飲食,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是可以預防的!以下介紹胎前、產後四個階段如何來預防本病的發生:


●胎前養身:過敏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蕁麻疹、皮膚炎等,常會同時存在、互相併見,因此只要有以上任一種疾病,在預備懷孕之前及懷孕期間,都應儘量避免攝取蝦、蟹等有殼海鮮,及芋頭、巧克力、油炸食物、冰冷飲料、鳳梨、芒果、荔枝等熱性水果。

●孕中養胎:由於氣候的影響,台灣過敏疾病的患者體質多偏熱,熱性體質的人容易在懷孕期間出現口乾舌燥、便秘、便硬、煩躁不安、皮膚癢、潮熱等熱象,因此在懷孕12週、胚胎逐漸穩固之後,可以經由有經驗的醫師診斷處方,適量服用ㄧ些有清熱解毒作用的安胎藥物,如珍珠粉、黃芩,以防止胎熱累積成毒,影響到胎兒。

●哺乳調理:媽媽吃什麼,寶寶就跟著吃什麼,這是在哺乳期間的母子飲食相關性。許多婆婆媽媽會在坐月子期間讓孕婦服用過多的麻油、老薑、米酒或所謂的「米酒水」,這些都是屬於溫性食物,多吃容易上火,臨床上常見到如坐月子的媽媽在半年後就出現皮膚癢的血熱症狀,而寶寶也隨後跟著發病。

因此依據孕婦體質,適當地調理坐月子飲食是很重要的,過度溫補反而有害無益。

●生活宜忌:寶寶逐漸長大後,接觸的食物種類增加,活動的範圍也加大,如何減少環境中的過敏原,避免誘發本病,是家長必須費心的事,如一歲前不吃蜂蜜及蝦蟹海鮮,遠離貓狗寵物、雞鴨禽鳥的皮屑毛髮,減少絨毛玩具、地毯等容易滋生塵?的媒介,多穿著純棉衣物,寢具、被單常換洗,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

(本文作者為台北宏恩醫院中醫部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apanth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