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冬病夏治好時機 治療過敏莫遲疑
文/林昱良
「冬病夏治」是中醫獨具特色的時間醫學和預防醫學,其原理結合大自然節氣和身體的氣血盛衰變化之相關性,運用在治療冬季反覆發作的疾病。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在炎熱的夏季,此時身體的陽氣旺盛,用內服或外敷的方式來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到冬天時,可以減輕過敏疾病的頻率和症狀。
「冬病」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時病症加重的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反覆呼吸道感染、異位性皮膚炎等;「夏治」是在夏天的時候,身體的氣血旺盛、皮膚腠理開泄,趁著疾病正處於緩解期,服用適當的藥物或用敷貼的方式,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三伏貼」就是「冬病夏治」原理下,發展出的中醫外治法。所謂「三伏貼」,是在「三伏天」的時候,將中藥做成餅狀,敷貼在身體穴位上的一種治療方式;「三伏天」是夏季中最熱的三天,用細辛、乾薑、甘遂、白芥子等溫陽祛寒、溫化痰飲的藥物,加上薑汁,調成糊做成餅狀後,貼在病患的的穴道上。
常用的穴道有風門、肺俞、心俞、腎俞、膻中、天突、大椎、定喘等,藥效可經由經絡氣血直達臟腑,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此方法的優點是,可以避免胃腸道的干擾,藥效較持久,且不需打針、吃藥,尤其適合不喜服藥的小兒或服藥過多的病患。
一般人敷貼後的局部皮膚會有紅腫和灼熱感,如果有皮膚起泡的現象,這是藥物已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並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效果會更好。有些人的皮膚對藥物容易過敏,一般不建議用此法,若敷貼之後即搔癢難忍,則須馬上拔除,改用內服方式較為妥當。
一年二十四節氣中,小暑到立秋是最炎熱、陽氣最旺的時候,俗稱「伏夏」。三伏天是指初伏天、中伏天及末伏天這三天,其中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這段期間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
從「初伏天」開始,然後在「中伏天」、「末伏天」各貼敷一次藥餅,每次約貼四個小時左右。
如果工作過於忙碌,無法在這三天接受穴位敷貼的話,不必為了錯失良機而懊惱。因為台灣的夏季氣候炎熱,從七月到九月中的這段日子裡,幾乎每天都跟三伏天一樣炎熱,可以選擇天氣晴朗的日子做敷貼,仍然可以達到夏病冬治的效果。
但是,如果有以下狀況的患者,則不適合使用「三伏貼」:發燒、咽喉發炎、嚴重心肺功能不足(心臟病、高血壓、重度肺氣腫等)、皮膚有損傷、孕婦及一歲以內嬰兒等,則建議改以服用藥物的方式較為適當。
敷貼時間的飲食要避免燒、烤、辣、炸等刺激性食物,也不可因為天氣炎熱而恣意飲用冰品或飲料,最好配合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此一來,在內服外敷的全方位治療下,遠離過敏性疾病不再遙不可及。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常生中醫診所副院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